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拿起相機,世界就是我的掌上風景。


「這裡的風景很美,校園很大。」這是許多第一次踏入這個大馬路邊的小徑上的學校,「台北縣正德國中賢孝校區」時的第一個印象,一進校門左邊是開闊的草皮種了許多花草植物,往階梯下走是操場,右側是兩排各兩層樓的教室和辦公室。如果和許多都市中的大學校相比,這裡空間簡直是天堂、孩子們的樂園。但幾年前,這裡曾經面臨廢校的危機,因為社區人口逐年外移,後來在社區人士的奔走下,將賢孝國中併入距離最近的正德國中,成為第二校區,希望這裡的孩子可以免於交通奔波,在此安定學習。雖然賢孝校區距離市區不過15分鐘車程,但是這裡的學生與鎮上的距離因為15分鐘的公車距離,反而保存了原有的質樸與單純,全校只有三個班級,這裡只有六十多個學生,但每個人就像是這個大家族的成員。

當去年開學後,游珮琪主任告訴這裡的孩子,將會有一個新的攝影課程由校外的攝影藝術家鄧詩芳老師和每週從本部過來教授美術課的施明楓老師一起合作上課。課程結束後,要從大家拍的照片裡去挑出最好的、最能代表賢孝校區的作品掛在校園的牆面上,還有即將要動工的校園咖啡館裡。

孩子們的眼神透露出好奇與興奮,攝影照相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接觸過,尤其這個地區的孩子生活物質單純,也許家裡連一台數位相機也沒有,更別說在生活上有拿起相機照相的經驗,這樣的條件,讓老師們知道沒辦法用平常的方式來對這一群特別的孩子進行這門攝影課,「雖然相機沒辦法人手一台,不如讓他們分組,三四個同學共用一台相機使用,這樣才有人拍,有人被拍,也不錯!」開會時,攝影家鄧老師對我們提出眼前器材不足的這件事情,提供了另外的想法。能有校外藝術家進駐校園和老師合作課程是源自於教育部在九十七學年度撥款給各縣市要補助藝術與人文深耕教育計畫,尤其鼓勵偏遠學校能夠參與,希望校外的資源也能夠為學校注入一股新的教育方向。

以往秋天轉涼時,孩子們下課時間只會在辦公室或教室間徘徊,偶爾在涼亭跑跳,現在孩子們有了新的任務,要拿相機來練習拍照。鄧老師和美術老師上課介紹了許多大師的攝影作品,用圖像來說故事很快的打動孩子的心,第一次上完課,老師們只給孩子一個提示,就是「靠近」。帶著「記得靠近一點再拍」的這句話,孩子們開始學習找尋自己的風景,按下快門,檢視成果,一直重複這三個動作,還要忍住不可以刪掉自己認為不好看的照片,因為鄧老師特別囑咐,不可以刪掉任何一張照片,以免有遺珠之憾。人物其實是攝影裡面很難拍攝的主題,但是這群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孩子,拍了幾次、被拍幾次後就已經習慣無處不在的相機,鏡頭裡的表情也更顯得自然,拿相機的手也穩定許多,也讓老師們發現頗有天分的小小攝影家們。

「這幾個女生平常在班上也很靜,做事情也很有條理,大概是這個原因,所以拍起照來也很有自己的想法。」美術老師看著電腦螢幕裡的攝影作品,這樣介紹著。果然被特別挑出來待會要在課堂上和全校同學分享的作品,果然讓人驚艷,特別是校園加上人物這樣簡單的組合,在色彩轉為黑白之後,居然變得這麼耐看。其實孩子們一開始有些排斥用黑白模式來呈現他的作品,原因不外乎在他們的經驗中,黑白照感覺好像在某些特別的場合才會使用。但是當鄧老師在課堂上分享幾張國外攝影大師的作品時,特別提到黑白攝影的魅力,以及攝影就是從黑白顯影開啟的,孩子們從來沒有自己經手過黑白相片,但是學著轉換相片的色彩模式,好像也慢慢愛上黑白影像的魅力。

文靜的欣玉有雙細長的眼睛,在瞇眼看著相機的觀景窗時,好像在思考什麼似的,並不急著按下快門,原來是她想要實踐老師所講的攝影的時間性,在鏡頭後耐心等待好的畫面出現。而顥玟則是個性開朗,當她拿起相機時,心中已經有想拍攝的畫面主題,如果沒拍到滿意的作品,總會央求同組的同學配合入鏡,即便是如此,卻還是能捕捉到同學們的非常好的生活動態。

教室外的天空拍完了,孩子們也想拍拍教室裡的心情。沒想到在教室裡拍攝的作品更是讓老師們驚訝!上課前老師還沒抵達教室前,同學用下巴抵著桌子,看著前方;或是坐在位子上抄寫功課的身體幾乎要看不見,但是神情卻是認真無人能比的;或者用餐時間開心的享用媽媽準備的便當,雖然發現有同學在拍,歪著頭還是大方的笑著;也有女同學間互相整理頭髮或是男同學間拿著考卷討論的畫面,這些作品一分享出來,「原來老師不在教室的時候,有這麼多事情好玩啊?!」連老師們都看得津津有味。

從開始拍攝經過了三個多月,全校六十多位同學拍攝的作品已經累積了超過兩千張,接下來由老師們開始苦惱要從這麼多好作品裡面挑出一百張作為成果展和咖啡館的攝影佈置。先把所有的作品燒了光碟寄給藝術家鄧老師過目挑過一巡,再由美術老師和平常也玩攝影的教務主任陳信政主任再挑一回,選了一百張好照片,內容羅列的每一位同學以及老師還有美麗的校園風景。將這一百張送出去沖洗成A4大小的黑白相紙,準備要來佈置穿堂。

其實當最後檢視這一百件作品的時候,主任和老師的壓力也大起來了,孩子們拍出這麼棒的作品,要怎麼呈現才有感覺?陳浩然校長、總務處鄭卜仁主任和教務處的陳信政主任三位平常都是攝影的愛好者,好幾個下午,他們開車到賢孝來,確認室外光線、穿堂牆面的尺寸,也和校區游珮琪主任開會討論。接著,木工師傅進駐裝修牆面,也上了披土作牆面質感、大塊壓克力板也運抵,攝影牆面的主題就決定沿用為了記錄教學過程而設立的blog名字—「觀景窗裡的賢校生活」。

某個下午的時間,游主任招集了各班細心的同學來幫忙鋪排黏貼照片,準備要用兩片壓克力板加強固定後鎖上攝影牆面。「洗出來的影像和平常老師用電腦放出來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孩子們一邊幫忙一邊討論著,當下的心情應該是雀躍無比的。下課時間,其他的孩子們圍過來看著這輾新的牆面,校園裡好像有了不同的氣息一樣。

這面攝影牆—「觀景窗裡的賢孝生活」,好像一部校園記錄片,但老師們更期待這是一道「來日名人牆」,希望在賢孝校區生活學習的孩子們,這國中三年的時間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機會,用更開闊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不是直接的,也許就像透過相機的觀景窗,慢慢的有耐心的一點一滴的等待他們人生藍圖的浮現。

這樣的攝影課程與學習過程,想是孩子們日後回憶起來定能會心微笑的一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