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成果展】做一場關於「攝影」的夢。

「攝影」對第一次拿到數位相機的孩子來說,無不是新奇又充滿疑問的一件事情。

回頭看過去大半年走過的日子,許多的畫面跟著翻閱影像,浮起。

下課鐘響,我收拾教材電腦回辦公室喝口茶,接著下樓走往校史室,已經遲到的我趕緊入座卻還是打斷了主任的談話,主任索性直接介紹我給一旁的鄧詩芳老師,也就是這個專案計畫裡的攝影藝術家。

鄧老師在聽完主任的計畫架構後,淺約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大致上要作的方向幾乎抵定。在別人眼中,我們的藝文深耕計畫的專案從攝影出發,簡單說來就是要教學生如何拍照。假使真這麼簡單去說明,又不足以說清楚我們的「企圖心」,但那場會議中的每個人包含我,只想著沒講到的那些諸多操作細節,要怎麼去踏實、精緻化?

現在想起來,我們真的是一群很會,也很敢作夢的大人,並且,還要孩子們跟著我們一起去實踐這個夢。這對這個併校前就是偏遠國中的賢孝校區大多數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個夢,但我想也將會是一個人生的禮物。

可以看見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眼神,卻按耐住好奇,儘可能耐心聽我宣佈著,「接下來的美術課會有一些變動,因為有爭取到一個專案課程的經費,所以我們要來上一些攝影的課程...」我知道我不能期待每一個孩子都有數位相機可以帶來使用,但是當組長調查完後表示,可能需要四到六個孩子共用一台相機的時候,我們決定要讓小組成員的性質打破慣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直接得讓孩子學習合作,打開手臂接納他人。

但這些對在教學現場的我,相對也是另一種挑戰,不知道孩子們的工作情續在過程中會產生怎麼樣的化學變化,一開始擔憂這些,就無法去顧及該先教什麼攝影技法了。陪著孩子一起聽鄧老師分享關於攝影,「怎麼看」的這件事情,在都是黑白影像的作品裡面,孩子們一張一張的進入,也慢慢能夠用心、眼去感覺所謂的好作品特質。

從這些作品,鄧老師一一歸納透過觀景窗抓取鏡頭時關於角度、高度、距離、時間、光線、溫度、情緒...等等。好的作品雖然有普世的準則,但鄧老師特別在第一次攝影講堂結束前提醒孩子,「不管你覺得自己拍得怎樣,都不要把相片從相機裡刪除。」

我也在心裡默默計量著,的確有些作品是需要伯樂才能看得準的。

孩子們第一次拍攝要適應相機的操作,要記得老師上課的叮嚀:角度、高度、距離、時間、光線、溫度、情緒...,還要能抓取到同學的身影。這時候也突然慶幸起來,還好不是每個孩子手上都有相機,否則誰還願意被拍呢?不用我們提醒,孩子們也發現,不好好和同組的同學合作,下次換自己拿到相機時,大家一定跑光光不肯合作拍照。

「拍一次,還不夠,再拍一次!」「不要吝嗇按快門,多拍一些不同角度的。」

當我著急的站在場邊,看著三五成群的孩子們拿著相機工作時,任不住對自己內心胡亂喊了幾分鐘後,終於換來一點平靜時刻。我靜下心想著,就當是個實驗,決意老師這個角色只有陪伴,孩子工作時不插手任何一句話,就放手讓孩子去體悟一整個歷程,那樣的經驗才會深刻,甚至成為學習轉化的力量。

我靜默地站在孩子身後看著:逐漸熟練的拿起相機/尋找畫面/等待/按下快門。不知道孩子們在拍照的時候想的是什麼?會不會有產生想做到某件事情的慾望,達到某項目標的企圖?

每當課後我用滑鼠點著孩子們用各種零碎時間,吃飯、下課、晨會、體育課、打掃...,一張一張拍攝下,數量日漸龐大的影像檔,我變成了一個無比幸運的人,好像得到一件珍貴的隱形斗篷,跟著孩子和他的相機重新認識照片中每一個表情的主人。這些影像誠實地訴說著孩子們在這裡的點點滴滴,最真實的、近距離的,另一種記錄與詮釋。

在課堂上,放映出孩子的作品,一張一張的輪替著,台下專心的眼神或時而哄堂大笑的情緒,感染著因工作忙碌而時常遺忘笑容的我們。

我們也積極計畫著要給孩子們一份又一份的驚喜。

於是,孩子的黑白攝影作品集結加上一首曲風真誠的原住民小調,成了一段最寫實的校園生活紀錄。

於是,孩子的作品出現在穿堂的牆面上,成了校園裡最棒的裝置藝術。

於是,利用閒置的辦公室空間改建成實習咖啡館,咖啡機設備進駐,開始飄起陣陣咖啡香,能夠站在吧臺後磨豆煮咖啡,成了另一件讓孩子期待的事情。

其實,我們最想給孩子的禮物,是在這些一件又一件既定的規劃,或是突發奇想的創想中,讓孩子去體驗學習的樂趣,並能直接吸取成功的經驗,或從失敗中培養挫折忍受力。至於生活的美感,卻在這些經驗中不經意的慢慢的累積,更加細緻化了。

計畫執行到現在,已是享受甜美果實的季節,但我們又開始動腦筋想,接下來,要玩些什麼有趣的課程,夢想越做越大,我們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